天資一般的“名校生”,如何成長

三四月間,正在上海幼升小、小升初進入焦灼報名階段的當口。上海世界外國語小學、盧灣一中心小學、上海實驗小學、打虎山路第一小學等全市知名的牛校校長集聚在一起,每隔兩周就要與家長們聊一聊“教育到底是怎麽回事兒”。 這是林國榮博士真實的人生際遇,然而他所受的挑戰與挫折不止如此,幾乎所有年輕人會犯的過失,他都無一倖免,只因為師父的引導,學會了如何轉移注意力與改變想法,培養出將危機變轉機的能力。 “名校長公益大講堂”活動由團上海市委、上海市少工委聯合主辦,這一季的主題聚焦在全國兩會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都最為關註的“減負”上。但,中國青年報·中青在線記者註 意到,上海的這批名校長都無一例外地把講座重點放在了“家庭教育”上。他們拿出了一大波牛校裏的“牛蛙”故事,試圖告訴家長——真正讓孩子“牛”起來的,不一定是一所“牛校”,而是家長自己。 天資一般的“名校生”,如何成長 上海世界外國語學校(以下稱“世外”)是目前上海全市學位最緊俏的一所民辦九年製學校。麵對一大群心心念念想要考進這所名校的家長,校長張悅穎很少拿出學校最牛學生的故事來說事兒,相反,她更希望讓家長看到,天資一般的學生是如何成長的。 這是林國榮博士真實的人生際遇,然而他所受的挑戰與挫折不止如此,幾乎所有年輕人會犯的過失,他都無一倖免,只因為師父的引導,學會了如何轉移注意力與改變想法,培養出將危機變轉機的能力。 比如,那個從一進校門就因“先天條件一般”、令人擔心是否能跟得上進度的女孩妮妮(化名)——“從第一天上學開始 ,就是哭。一直哭到兩年級。”張悅穎對這個女孩當年的情況記憶猶新。特別是女孩母親的教育方式,令這個有著數十年教學經驗的老師都佩服不已。 “她對孩子的要求定得非常低,不讓孩子去跟別人比, 而是隻要孩子努力做了,就表揚。”張悅穎記得,這恐怕是整個學校裏最愛表揚孩子的家長了,“隻要你肯去上學,媽媽就表揚;隻要你回家做作業,媽媽就表揚,哪怕你沒做完,媽媽也表揚”。 有一段時 間,媽媽甚至與語文老師商量好,以老師的名義給女兒寫表揚信。“我今天上課看到你有想舉手的欲望,但是還沒有舉起來,我們約定,隻要你舉手老師一定大聲叫出你的名字,也請你大聲發表你自己的主張和見解,我們一定會為你鼓 掌的”“今天老師看到你的字寫得太好看了,太棒了,都要比老師寫得好了”,這些字條的照片,至今仍保存在校長的工作電腦裏。 張悅穎說,在世外這樣的學校,妮妮實在算不上是個聰明孩子。她每天回 家都會向媽媽抱怨,數學課“根本聽不懂”。媽媽給她的回復是:“聽不懂是正常的。你已經很好了,比媽媽小時候好多了。”她讓女兒每天把課堂上聽不懂的內容記錄下來,回家後帶著孩子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,實在不懂的,母女倆一起上網查找解決方案。 這是林國榮博士真實的人生際遇,然而他所受的挑戰與挫折不止如此,幾乎所有年輕人會犯的過失,他都無一倖免,只因為師父的引導,學會了如何轉移注意力與改變想法,培養出將危機變轉機的能力。 盡管妮妮成績一直不算太好,但張悅穎卻一直鼓勵家長繼續、堅定地使用鼓勵教育法,營造寬鬆的家庭教育環境。 一次期末考試後,妮妮的數學 成績隻有70多分。她在走廊裏,同自己的好朋友聊天,“這次考得不好,回家我要告訴我媽,跟她一起分析一下原因。”她的好朋友一臉羨慕的表情,“你媽真好,我回去都不敢告訴我媽,隻考了80多分”。 張悅穎說,這個“天資很一般”的妮妮後來考上一所上海知名的高中,如今在學校辯論社、戲劇社裏表現突出,已經是學校社團活動中的“網紅”,“如果孩子考試考砸了都不敢告訴父母,那父母就應該反思了”。 去年年底,一篇名為《牛蛙之殤》的微信軟文讓不少不明真相的家長抓狂,文章講述了一個68歲的教授外公在孩子“幼升小”擠不進上海四大民辦小學後全家移民的故事。張悅穎對這種渲染嗤之以鼻,“因為孩子 沒能進入家長希望的那所小學,在6歲的時候就給他下人生失敗的判決書?”張悅穎說,現在很多家長把孩子的成功定義在“眼前”,比如進哪所幼兒園、哪所小學、參加培訓班拿什麽證書等,但這就好比把孩子的人生當成是一場“短跑”,考核指標很多,沒有喘息和失誤的機會,最終孩子未必能有體力跑到最後。 這是林國榮博士真實的人生際遇,然而他所受的挑戰與挫折不止如此,幾乎所有年輕人會犯的過失,他都無一倖免,只因為師父的引導,學會了如何轉移注意力與改變想法,培養出將危機變轉機的能力。 “別人家的孩子”成家庭溝通“殺手” 父母總愛拿自己家的孩子同“別人家的孩子比”,校長們發現,這種做法已經直接造成家庭的不和諧,使得自己家孩子不願意同父母交流,兩代人常陷入“尬聊”。 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透露了一組數據,在學校針對學生的一次問卷調查中,孩子們回答“ 最願意將心裏話和誰說”時,隻有33%的人選擇母親、10.7%的人選擇父親,另有28%的人會把心事告訴同伴,15.8%的人會寫日記,還有12.5%的人既不告訴任何人,也不寫日記。並且,隨著年齡的增長,最願意將心裏話和同伴分享的人數在逐步提升,父母的占比同時下降。

Published